地址
江苏省盐城市开放大道北路9号
邮编
224002
电话
0515-88335675
盐阜大众报记者 王彦
盐阜大众数字报纸:http://paper.ycnews.cn/yfdzb/html/2014-11/24/content_193780.htm?div=-1;
盐城农业信息网:http://www.ycagri.gov.cn/infoshow.asp?id=14948;
《盐阜大众报》:
“又是一个丰收年!”杨侍高效农业园区主任孙华安难掩内心的喜悦,“得感谢‘院地共建’,是它让市农科院的科研成果在我们这儿落地‘开了花’。”
2012年初,生态园流转了200亩土地,打算新上一优质、高效的农业项目。市农科院听说此事后,积极与生态园对接,希望双方共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试种农科院最新育成的迟熟中粳稻——“盐稻12号”,推广水稻机械塑料秧盘基质培育、机插秧稻鸭共作等新技术。听说“盐稻12号”不仅抗逆性强、抗病性好,而且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平均每穗实粒数128.6粒,结实率达89.0%,千粒重
两年多来,全程采用40目防虫网种植,不施化肥、农药,不用微肥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盐稻12号”一年比一年丰产,今年更是达到了每亩650公斤,同比增长15%。“我们的稻子加工成米后,卖价很高,去年1公斤更是卖到了56元,一听说是农科院专家亲自指导种植的新品种大米,就是贵点儿,买的人也乐意。”孙华安说。
院地共建的喜事还不止这一件。最近,潘黄街道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心里也“乐开了花”。原因是:10多天来,村里与市农科院共建的好几个高效农业项目获得了大丰收。
先说村里
再看今年首次种植的吊蔓瓜。自从去年随市农科院专家一起去淮安考察了当地的吊蔓瓜栽培技术后,回来后董兆付坐不住了,他想:用一根根细绳将西瓜和哈密瓜直立吊起来种,便能让西瓜和哈密瓜“改头换面”,大大提高经济价值,我们何不先种上一些试试?
于是,在专家们的技术支持下,今年初,12亩、20个大棚、一年两熟的吊蔓哈密瓜和西瓜基地建起来了。6月初,较普通爬地瓜提前一个月上市的第一茬瓜一上市,就大受欢迎。
靠种植精品水果和高品质水稻来调整农业结构的新民村没有停下脚步,在市农科院“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的支持下,最近,该村又从山东引进种植了火龙果……
院地共建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这让农科院专家们的心里如同抹了蜜一般。“农科院专家多、技术多,建基地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走进田间地头、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自觉走上发展高效农业的道路。”市农科院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徐文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