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盐城市开放大道北路9号

  • 邮编

    224002

  • 电话

    0515-88335675

【交汇点新闻】盐城市农业科学院:湿地“红毯”织锦人
作者:周汝琴 邢锦城 于爱华

交汇点讯  盐城坐拥“世界自然遗产地”与“国际湿地”两大国际名片,生态禀赋得天独厚。金风送爽,秋意正浓,当秋风第一次拂过黄海之滨,盐城的湿地便开始了一场盛大的加冕,盐蒿以磅礴之势浸染滩涂,为广袤的天地铺开一张望不到边际的“红地毯”。这片独特的生态景观是盐城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通过“耐盐品种培育+修复技术集成+特色景观营造”实现沿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利用,书写科技赋能“国际湿地”名片的生动实践。盐城市农业科学院长期深耕盐碱地土壤改良与湿地生态修复领域,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为盐城湿地城市建设筑牢生态根基,用绿色生态实践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让盐碱地逐步蜕变为生态宝地。

一抹赤红,铺展湿地生态之美

走进盐城市农业科学院东台条子泥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协同创新基地,目之所及,赤红一片。一株株沿海碱蓬1号整齐排列,饱满的枝叶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油亮的红光,远远望去,宛如一片无边无际的红色海洋。这片“湿地红毯”与周边的芦苇荡、滩涂湿地相映成趣,白色的鹭鸟不时从红草丛中飞起,清脆的鸣叫回荡在天地间,麋鹿群从其间跃过,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

漫步滩涂,脚下是松软的泥滩,身旁是摇曳的红草,海风裹挟着淡淡的咸湿气息扑面而来。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记录下这独特的湿地美景,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为这片静谧的湿地增添了无限活力。这片“红毯”不仅成为盐城湿地的新名片,更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科技改良盐碱地、保护湿地生态的显著成效,见证生态保护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生。

科技为核,破解滩涂种植难题

这片令人惊叹的“湿地红毯”,背后是盐城市农业科学院盐土农业研究团队多年的科技攻坚。在耐盐品种培育方面,团队长期开展碱蓬等滩涂特色耐盐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工作,建设了省级耐盐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针对沿海滩涂高盐碱、高湿度的特殊环境,团队历经多年筛选、培育,最终选育出沿海碱蓬1号品种。该品种不仅耐盐性强,能在含盐量较高的滩涂土壤中正常生长,还具备观赏期长、适应性广的特点,完美契合湿地生态景观打造与产业发展需求。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盐城市农业科学院盐土农业研究室主任邢锦城介绍,团队针对淤泥质滩涂无法机械化作业的生境特点,创新采用“碱蓬丸粒化无人机飞播”技术,通过将碱蓬种子进行丸粒化处理,包裹耐盐营养基质,提升种子在盐碱地中的发芽率和播种效能;再借助无人机精准飞播,解决了滩涂地块分散、人工种植难度大的问题,同步减少了机械化作业的环境扰动,实现了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播种。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重度盐土区碱蓬种子发芽率提升20%以上,较人工播种修复效率提升5-8倍,改善候鸟栖息环境,增强滨海湿地固碳能力,营造湿地特色旅游景观,关键技术已申请并获批了国家发明专利和PTC专利,为“湿地红毯”的规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特色景观营造方面,利用适宜在沿海滩涂生长的沿海碱蓬1号,结合“碱蓬丸粒化无人机飞播”技术对东台条子泥景区的碱蓬带进行加密优化,经过加密优化后的碱蓬带,大片的碱蓬植株整齐茂密,在每年秋季便形成了更为壮观的“湿地红毯”景观,不仅为候鸟与麋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还增强了滨海湿地固碳能力,营造了独特的湿地旅游景观,促进了盐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双创”融合,激活湿地多元价值

依托科技改良盐碱地的成果,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厚植“双创”融合理念,进一步激活沿海湿地的核心生态价值。一方面,耐盐碱蓬的规模化种植有效改善了滩涂土壤质量,逐步降低土壤盐碱度,推动盐碱地向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类型转变;另一方面,碱蓬为鸟类等湿地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碱蓬种子是雁鸭类、鸻鹬类等鸟类的天然食物,随着“湿地红毯”面积的扩大,来此栖息、觅食的鸟类数量较往年显著增加,有效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为盐城绿色生态、低碳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同时,基地依托“湿地红毯”生态景观,开设湿地生态课堂,由农科院科研人员现场讲解碱蓬种植技术与盐碱地改良、湿地保护知识,让公众深入了解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全过程,进一步提升社会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团队还开发了碱蓬干菜、碱蓬膳食纤维、生物盐饲用舔砖等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让“湿地红毯”既产生生态效益,又带来经济价值,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到湿地产业发展中,实现富民增收。

锚定未来,助力湿地新质发展

“‘十五五’期间,盐城市农科院将依托西伏河‘江苏沿海耐盐种质创新与综合利用实验室’,以及2025年成功获批建设的‘农业农村部盐城野外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站’两大重要创新平台,持续深化盐碱地改良与湿地保护领域的科研攻关。”盐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周汝琴表示,重点推进农业土壤改良、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农作物种质资源挖掘及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领域的科技工作,通过研发更先进的耐盐品种、更高效的种植技术、更系统的生态修复方案,不断提升盐碱地改良成效,强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以科技力量服务盐碱地改良与湿地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与“国际湿地”两张名片增光添彩,持续推动城市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周汝琴 邢锦城 于爱华)

编辑:彭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