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江苏省盐城市开放大道北路9号
邮编
224002
电话
0515-88335675
近年来,盐城市农业科学院深入践行“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这一重大要求,秉持“走在前、作示范”的责任担当,聚焦科技“赋能产业、引领产业、服务产业”,构建以“品种+技术+产品+基地+文旅”的推广模式,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创”融合发展的“兴农模式”,为全市一体化推进兴业、强农、富民提供了新范式。
走进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的潮间带艺术村,“湿地葵语”种植区的向日葵正值最佳观赏期,从空中俯瞰,整齐划一的向日葵花海犹如金色海洋,在秋风中泛起层层波浪,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游客 丁女士:
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向日葵开得特别好,让人仿佛沉浸在艺术与自然交融的世界里。
与普通花海不同,潮间带艺术村向日葵的背后,凝聚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农科院专家团队针对黄尖镇沿海盐碱地的特性,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他们筛选适合当地生长的耐盐碱向日葵品种,并采取科学的土壤改良方法,使昔日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盐城市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室副主任 陈涛:
我们与潮间带艺术村共同努力,通过适期播种、水肥管理、花期调控、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实现国庆期间向日葵花海的如期绽放,同时不影响后茬作物的种植。
据了解,艺术村自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守“生态+美学”发展定位,以“鹤、海、盐、林”四大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常来常住、常来常想、常来常新”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作为国内首个零碳艺术景区,其科技赋能覆盖产业链各环节,市农科院专家团队在种植端突破耐盐碱品种改良技术、葵花籽油冷榨工艺难题,并同步推出向日葵主题文创产品,形成“技术攻关+产品转化+文创延伸”的产业闭环。
盐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研究员 周汝琴:
一直以来,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将创新基因植入农业产业发展血脉,以推进“两创”融合为抓手,为盐城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坚实科技支撑。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对接,让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为我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农科力量。
从盐碱滩到金色花海,从单一景观到文旅胜地,黄尖镇潮间艺术带的蜕变,是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个秋天,不妨来到艺术村,漫步在金色的向日葵花海中,感受“生态+美学”的独特魅力。